你好,欢迎来到承压设备设计平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总平台首页

找任务
  • 找任务
  • 找图纸
  • 找设计师
  • 找团队
  • 找企业
塔器  |  储罐  |  换热器  |  反应釜  |  高压容器  |  球罐  |  大型储罐  |  料仓  |  其他
互联网+环保成常态,大数据时代引潮流

发布时间:2016-11-04

点击量:1128 次




“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在盘活环评法律法规库、在线监测污染源动态数据库等存量数据资源的同时,还实现了业务数据自动接入和流转,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不仅能够纠正环评数据不实甚至人为编造的歪风,还能实现互联网+环保的智慧管理模式。

互联网+环保成常态 环评大数据呼之欲出

日前,广西19名环评工程师因为主持编制的环评文件质量差被通报批评。因为环评文件编制质量问题突出,广西环保厅还通报批评了15家环评机构并责令其限期整改。

报告受理、资料审核、现场勘查、专家评审、技术评估……***终形成审批报告。这种开个会,拉批专家,看看现场的传统环评审批模式,会带来一些问题:人为判断不够精准、可供参考的资料数据非常有限,也必将被摒弃。

“‘看现场、去会场、出意见的环境影响评估模式,不但单一,且耗时耗力。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影响数值模拟研究部主任工程师丁峰说。

丁峰介绍,全国有着上千家环评单位与近10万名环评从业人员,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和渠道获取有关数据,又以不同的技术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造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质量参差不齐、重要基础数据缺失、预测参数不统一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评文件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不但如此,环评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有价值的数据资源也很难得到有效利用。

2010年,环境保护部立项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建设。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承担了这一工作,有关环评全流程的业务数据、支撑数据、管理数据开始集中。

环保部近年审批的600多份战略与规划环评、6000多个建设项目、2万多份环评报告、评估意见、审批文件,以及从环评文件中提取的16个重点行业与3000多个指标项,数十万条数据构成了业务数据库的第一批资源。

支撑数据库由环评法律法规库、在线监测污染源动态数据库和环境自然背景数据库组成,同时环评重点关注的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资料也开始在这里汇集。

管理数据库则汇总了全国700余名行业专家、上千家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资质和1万多名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3万多名岗位证书持有人员的从业信息。

在盘活存量数据资源的同时,数据中心还实现了业务数据自动接入和流转,使得环评基础数据库成为即时更新维护的活库

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打造的环评会商平台围绕一个项目的工程概况、区域环境、环境影响、指标分析和公众参与等5个核心评价要素,开发出五大核心数据资源展示和分析评估模块。

在这种互联网环评模式下,环评单位不但能掌握建设项目所在位置和周边敏感点的分布、了解项目信息、获得比去现场更大的信息量,还能通过对比历史影像以及项目关键指标,在平台上进行环境影响分析、实现环境预警。

这样一来,单纯依靠专家评审的传统评估模式,已开始转变。

将模型、GIS分析功能等现代化技术工具应用到环评工作中,为环评管理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数据信息支撑。丁峰说。2014年,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获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5年,基于环评会商平台的环评基础数据共享平台正式向外网发布,环评基础数据库的用户也从环境管理部门扩大至整个环评行业。用户不但能查询7万多个环境敏感区的基础信息,在线获取全国范围的地形数据、地表参数等各类环评所需的基础资源,还能实现在线制图和基于GIS的环境质量模型在线计算分析等多种功能。

利用互联网、WebGIS等信息技术手段,将环保专网上的环评会商系统转变为面向全行业开放式的共享平台,使全国环评单位能在线使用环评基础数据库的成果和资源,规范了数据应用、提高了环评效率、促进了信息共享,也为后续的简化环评审批打下技术基础。丁峰说,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不仅能够纠正环评数据不实甚至人为编造的歪风,增强环评文件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还能实现互联网+环保的智慧管理模式。

这是一个创新应用平台,尚无成功案例可供借鉴。结合国内火电、石化、机场等多个重大项目的技术评估开展应用,平台也在不断探索环评业务的需求。丁峰说。

目前,这一平台更多地面向环境保护部门,数据资源来源以环保部为主,其他部委或省、市、县审批的大量项目数据和信息资源都难以获取,平台的实用性受到很大制约。

今年年初,环保部印发了《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丁峰说,借助这次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原来只涉及***的环评基础数据库,将向着全国范围的环评大数据迈进。

最新项目任务

查看更多

推荐文章